揭開債務危機的真相

市場透視

神話對於民間傳說可能很重要,但對於金融卻毫無幫助。我們來探討一些關於美國國債常見迷思背後的事實。

分享

11.01.24

Atul Bhatia(特許財務分析師)—明尼阿波利斯

美國政府的負債額令人難以想象。這個數字如此之大—35 萬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以至於我們認為它已經失去了 任何意義。難以置信的是,財政部對其他美國政府機構的債務(如果單獨列出),本身就是全球第 3 大債務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債務利息很快就會成為萬億美元的開支,比美國政府在退伍軍人福利、教育和交通方面的支出總和還要多。

這些龐大的數字導致許多人危言聳聽,使用大量誇張的詞彙,卻沒有多少實際的分析。我們之前討論過美國國債的現實情 況, 但我們認為有必要再次審視一些更嚴重、更持久的債務迷思。

迷思 1:美國經濟的槓桿率過高,非常危險

人們對美國債務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這個數字具有重要意義。但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就其本身而言並非如此。因為政府只是美國經濟的一小部分。就宏觀經濟而言,重要的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無論是公共或私人,借了多少錢。當我們把家庭和企業借貸也計算在內時,美國的債務情況顯然相對溫和。例如,加拿大人比美國人更依賴未來的收入,美國的借貸水平與瑞典和英國不相上下。

Debunking debt disaster chart 1

擔心政府債務就好比有人聲稱自己沒有債務,因為他們還清了上個月的信用卡賬單。如果這個人仍有房貸、汽車貸款或學生債務,這個論點就很難成立。無論是在家庭或國家層面,如果我們只考慮全局的一部分,就不太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迷思 2:投資者需要為美國債務違約做好準備

違約一般發生在借款人缺乏資源履行承諾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財政部只承諾在未來指定日期給投資者一定數量的美元。幸運的是,美國政府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製造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履行其義務將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考慮到主權違約後政治生涯的壽命,我們認為美國領導層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正如我們之前所討論的,圍繞過度借貸的合理擔憂不是違約,而是通貨膨脹。美元會如約支付,但投資者無法用所得款項買到那麼多東西,這才是真正的風險。但與違約是兩碼子的事。主權債務違約對社會上大多數人來說是重大的經濟災難,通常會導致數年的經濟增長放緩。通脹是一個嚴重問題,但它比違約更容易處理,而且通常嚴重程度要低得多。

迷思 3:要怪就怪那些政客吧,因為他們才是掌權的人

普遍的說法是,揮霍造成我們的債務。無論是瘋狂的開支計劃或是沒有資金支撑的減稅措施,債務都只是政治領導不力的   結果。

平心而論,這種觀點有其道理。提高稅收是政治上的禁忌,但某些計劃必須獲得資金。遺憾的是,無法削減的方案成本超過了無法增加的稅收收入。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政治問題,而且很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存在。

但現實是,政府借貸大幅增加並不是政治意願的結果。最大的增長來自於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如果沒有這兩件事,美國的「債務與 GDP 比率」可能會低 40 點左右。我們認為,當新冠疫情爆發或銀行體系即將崩潰時,很難說政治人物真的有選擇的餘地。

這再次突顯出政府只是經濟中相對較小的一部分。回顧 1990 年代美國最後一次預算盈餘,當時雖然也採取了控制開支和增稅的措施,但盈餘的主要推動力是互聯網的興起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

減債更多的是為了預防危機,並從創新中獲益,而非僅僅是收緊年度預算。

Debunking debt disaster chart 2

迷思 4:減少債務會讓一切立刻變好

「小心你的願望,因為它可能會實現」這句話在談論投資者和減少政府債務時非常適用。

隨著美國政府債務的增加,許多類型的投資都獲得豐厚的回 報。債務資助的政府開支在這些回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債務就是通過時間轉移需求;借款會增加當前需求,還款則會減少當前需求。如果美國專注於減債,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可能會下降,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投資者對於債務減少的樂觀情緒,可能有助於抵銷增長放緩所帶來的一些影響,但這種想法沒有實證支持。

檢視現實

儘管有關美國債務的頭條新聞觸目驚心,但我們卻很難理解恐懼持續存在的原因。股市處於或接近歷史高位;整體經濟體的借貸成本大致可控;經濟增長強勁,通貨膨脹下降。在過去  40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的情況大致如此,這段期間的特點是政府債務不斷增加。

美國政府的每一塊錢開支都有效率嗎?當然不是。稅收政策是否可以更合理,並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絕對。但是,說世界不完美和說我們即將面臨經濟災難是完全不同的。對我們來說,這種跳躍的思維,就像很多關於美國債務的談論一樣,感覺更像是神話而非現實。


本文資料僅供參考用途,並非針對或有意向任何國家/地區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分發或供其使用,若在這些國家/地區分發或使用本文資料將違反法律或法規,或使加拿大皇家銀行或其附屬公司或組成業務單位(包括 RBC 財富管理)受到任何授權或註冊要求的約束。

本文資料無意作為加拿大皇家銀行任何實體出售或提供任何特定金融帳戶、產品或服務的具體要約,亦無意邀請使用者申請任何特定金融帳戶、產品或服務。加拿大皇家銀行不會在未獲准提供帳戶、產品或服務的司法管轄區提供上述各項,因此 RBC 財富管理業務並非適用於所有國家/地區或市場。

本文所包含的資料為一般性資料,無意且不應視作向使用者提供的專業建議或意見,亦不應視作對任何特定策略作出推薦。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均不構成法律、會計或稅務建議。在您根據本資料中包含的任何內容採取任何行動前,建議您先尋求獨立的法律、稅務和會計建議。利率、市況、稅務和法律規定、以及與您的情況相關的其他重要因素都可能有所變動。本資料並非對使用者可能適用之方法或步驟的完整陳述,未有考慮使用者的具體投資目標或風險承受能力,亦無意邀請使用者進行證券交易或以其他方式參與任何投資服務。

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對於因使用本文件或當中所包含之資訊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RBC 財富管理、其任何附屬公司或任何其他人士均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未經 RBC 財富管理事先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重製或複製本資料中包含的任何內容。RBC 財富管理乃加拿大皇家銀行及其附屬公司和分行之財富管理業務的全球品牌名稱,當中包括 RBC 投資服務(亞洲)有限公司、加拿大皇家銀行香港分行和加拿大皇家銀行新加坡分行。如需更多資訊,敬請向我們索取。

加拿大皇家銀行根據《加拿大銀行法》正式成立,其股東承擔有限責任。

® 加拿大皇家銀行之註冊商標。在牌照許可下使用。RBC 財富管理乃加拿大皇家銀行之註冊商標。在牌照許可下使用。版權 © 加拿大皇家銀行 2025 年。保留所有權利。


與我們合作


我們很樂意就您的財務前景展開對話。

相關文章

簡析:賀錦麗和特朗普對相關問題的立場

市場透視 閱讀時間:1 分鐘
- 簡析:賀錦麗和特朗普對相關問題的立場

困擾股票市場的問題

市場透視 閱讀時間:1 分鐘
- 困擾股票市場的問題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者與採用者

市場透視 閱讀時間:2 分鐘
-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者與採用者